“活化”是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

来源:kaiyun官网    发布时间:2024-03-15 10:23:29

  12月28日,湖北十堰“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和“历史背景和文化活化工程”文化产业创业项目大赛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揭晓,51件作品获奖(极目新闻12月28日曾报道)。十堰“双活化”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创意大赛的成功举办,毫无疑问,是贯彻落实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一种新策略,值得点赞,创新空间大,再生活力强。

  “活化”,顾名思义,要激活传统、经典、优秀文化,古为今用,转化、孕育、再生,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祛旧肌生新髓。复古城镇、修复古典文化、整理、挖掘民间传统文化,某一些程度上是对“旧文化”的复原、传承和传播,目的是,让当代人了解国家、民族、社会、地方的优秀文化基因,建立起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自信,寻找自我的文化之根、之魂、之美。

  但是,对继承和弘扬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理解,简单等同于复古,无疑是单一、生硬和机械的。只有科学的传承和创新才能更好的保存,只有文化深入人心转化成社会行为才能使得文化生生不息。由于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根同源,极容易出现文化的同质同构现象,甚至个别地方相互模仿、抄袭,为古而古,食古不化,妄生穿凿,反倒失去了文化创新的灵魂和血脉。文化古城大同小异,甚至生拉硬扯地捏造文化也屡见不鲜。

  纵观人类文明史、文化史,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要“传”,而且要“统”。所谓的“统”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常用常新的“文化进化”。进化的过程就是“活化”,文化的“活化”就是认识并尊重文化的传播、传承规律,新陈代谢、化古为今、吐故纳新。文化本质上就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激活、更新、优化文化生态和代际传播,才能让文化接地气、有灵气、显生机,才会有源头活水。

  “活化”文化当然得研究现实。流行文化是暂时的,只有积极、健康、先进的文化才能沉淀、结晶、成为文化再生的因子和胚胎。“活化”文化的基础是被“活化”文化的本身就是一种优秀文化,“活化”文化只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手段和路径。尽管时过境迁,有些文化的非本质元素枯萎了、退化了、淘汰了,但是该文化的内核和机能是充满活力的,有一定的开放性、延展性和包容性,某种程度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化原创力和裂变性,或者说,现代流行文化、主流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就是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转化、“变异”和进化。只有对被“活化”的传统文化有正确和全面的认知,才能对现代先进文化有更加主动、自觉、客观的定位。

  同理,也只有不断总结、研究、发现当下文化的内生机制、先进元素、进化机理,我们才有可能在理论上、生态上、路径上逆向探寻,找到需要“活化”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活化”与“被活化”只是一种话语表达策略,或者说为了刻意表达对文化生态的阶段性区分和确认,而在逻辑上特地做出的文化路标。本质上而言,对文化的“活化”与“被活化”都是对优秀、先进、普世文化观念、文化哲学、文化生态的打通、贯穿、整合、创造、创新。

  “活化”文化是文化自信、创新的新路径,新技术,新操作。“化”是文化创新的手段,“活”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因为“活”才能“化”,只有“化”才可以更好地“活”,无“活”不“化”,无“化”不“活”。

上一篇:传承文化、活化文物这届明文化论坛别样精彩!

下一篇:用构思“活化”民间传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