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如书用一生去阅读

来源:kaiyun官网    发布时间:2024-03-08 02:19:51

  再过两天就是母亲节了。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千百年来,人们感恩母爱,赞颂母爱,用手中的笔书写动人的母爱,本期“悦读”版推荐八种讲述母爱的经典读物,让读者透过温暖动情的文字,阅读母爱这部永远无法读完的大书。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的标志性作品,以参与1902年“五一”的领导人之一扎洛莫夫及其母亲扎洛莫娃为人物原型,塑造了革命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在儿子巴维尔的影响下,尼洛夫娜凭借着纯粹的母爱,从一名卑微软弱的老妇人,成长为自觉坚定的革命者。当儿子巴维尔被捕,在法庭上发表演说时,尼洛夫娜依然冒着危险担负起递送儿子演说词的任务,直至最后被暗探逮捕。尼洛夫娜给几代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她的身上,读者感受到崇高的母爱与革命理想的交织与协奏。

  在中国革命史上,同样有很多“革命母亲”的光辉形象。很多人看过陶承的回忆录《我的一家》。在丈夫欧阳梅生、长子欧阳立安相继为革命献出生命后,陶承带着孩子们辗转奔波在敌后,抚养他们长大,将孩子们送上革命道路。陶承将一切都献给了党,用一位母亲的坚韧和坚持,迎接革命胜利曙光的到来。母爱是自私的,但革命者的母爱是无私的。在书中,她这样动情地说:“如果说,我的家庭曾经遭受了若干不幸,那么,敌人又毁灭过多少个这样的家庭。孩子们付出生命,这是为着更多的母亲不再失去自己的儿女。”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著名作家张洁在母亲去世后出版的长篇纪实散文。在她看来,一个人在五十四岁时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时成为孤儿痛苦得多。在母亲去世后,大病一场的张洁用文字记录下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八十多天:“我亲吻着妈的脸颊,脸颊上有新鲜植物的清新。那面颊上的温暖、弹性仍然是我自小所熟悉、所亲吻的那样,不论在任何一个时间里,或任何情况下,我都能准确无误地辨出。可从今以后再没什么需要分辨的了……”椎心泣血的文字诉说着永远的母女之情,让读者体会到子女在母亲远行后的悲痛,也愈加珍视和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寸光阴。

  著名作家池莉的叙事散文集《立》也是一部饱蘸母女深情的作品。所不同的是,她是从母亲的视角看女儿。从女儿出生开始,一直写到女儿从世界一流大学毕业,顺利踏上社会,娓娓道来中流露着母亲对女儿的真挚情感,也让读者领悟到,爱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是一同成长的过程,母亲抚养女儿长大,女儿同时也成就着母亲。

  美国作家威尔·施瓦尔贝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在得知母亲罹患胰腺癌晚期后,施瓦尔贝一度不知道该怎么来面对。偶然地,他选择用书与母亲沟通,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有了两个人固定的读书会。他们探讨各种话题,包括勇气、信仰、孤独、感恩,最终这对母子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深度了解彼此。正如威尔·施瓦尔贝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也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加里从小跟随母亲长大,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回忆了与母亲一同生活的往事,刻画了一位勇敢而冒失、深情而严格的母亲,在字里行间寄托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在作者轻松调侃的笔调中,所有辛酸的磨难、艰苦的奋斗仿佛都化为一抹轻烟,唯有绵绵的母爱,如一眼清泉,润物无声,永驻心田。

  在今年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向社会推荐的12本好书中,有一套著名作家梁晓声以父爱、母爱为主题的经典文章合集《致父亲+致母亲》,《致母亲》是梁晓声以母爱为主题的经典文章合集,其中的《慈母情深》和《老水车旁的风景》入选了语文课本和中考试题。《致母亲》中,不光有辛勤养育子女的母亲,也有追逐天真梦想的女孩,憧憬美好恋情的少女,悉心照料家人的妻子,这些无一不曾是母亲在某时某地的身份和经历。她并非生来就是母亲,她有过愿望,有过理想,经历了很多辛苦,遭遇过不少创伤,却将一切深深地隐藏,留给我们的只有绵延不绝的嘱托与叮咛,以及无边无际的包容与奉献。

  和其他“母爱作品”相比,作家、音乐制作人许常德的《“母爱”真可怕》显得有一点“另类”,但也值得一读。在许常德看来,母爱在每个家庭中都随处可见,起着关键作用,但也存在诸多误区,比如,母亲对孩子的过度操纵和投入,会让孩子成为“木偶”;只一味要求孩子,却不尝试去了解孩子;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并拿自己的爱来作为要挟等等。许常德认为,只有跨过家庭教育的误区,才能让“母爱”更完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于 锋)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上一篇:科伦药业:公司出产有口服补液盐散(Ⅲ)(乐贝奇)最大的作用为防备和医治腹泻引起的轻、中度脱水

下一篇:【散文】慈母情深